浏览器运行环境异常,请检查是否开启本站的JavaScript权限或下载最新版浏览器
“第二个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

“第二个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

 

“第二个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华民族在自救自强的历史探求中找到了这个“最好的真理”,经由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结合而成为中国救亡图存、复兴强盛的思想武器。这种创造性的结合具体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体悟和宝贵认知。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要求全党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并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明:“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其中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塑造而成的,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由此反映了“第一个结合”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正是基于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语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用以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憧憬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孕育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和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实基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阐明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力量支撑。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同时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伟力,从而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民族形式和民族情感,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有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呈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新的文化形态,拥有更为持久的文化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彼此成就的结果,是在有机统一中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扎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在日用而不觉中被中国人民所认同和践行,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发展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否则,难以形成指导和推进千秋伟业的深厚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才能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

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推陈出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贯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放中创新、在引领中前行。

坚持“第二个结合”,就是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之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与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转化为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赓续中华文脉,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思想和文化的更加主动,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熏陶,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和精神基因。如“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傲然风骨与不凡气度,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永恒不仅因其文化本身的力量持久,还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使其“生命长度”得到延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和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通。中华民族所倡导的革故鼎新、除旧立新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契合呼应,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经世致用、实干兴邦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彼此贯通,中华民族所遵循的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相得益彰。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精神基础,同时经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内涵和外延、境界和格局上得到提升和拓展,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展现出新的时代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当今中国已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格外强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立足当代实践,努力以真理力量激发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元素,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UP主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DMCA投诉/Report
赞 1
按踩
1
收藏
1条评论

这年头还有人信马克思主义吗?

2023-7-12
我是有底线的
内容滑到底啦,去看看别的风景吧